7.6 活性污泥法
7.6.1 应根据去除碳源污染物、脱氮、除磷、污泥减量、好氧污泥稳定等不同要求和外部环境条件,选择适宜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。
7.6.2 当采用鼓风曝气时,生物反应池的设备操作平台宜高出设计水面0.5m~1.0m;当采用机械曝气时,生物反应池的设备操作平台宜高出设计水面0.8m~1.2m。
7.6.3 污水中含有大量产生泡沫的表面活性剂时,应有除泡沫措施。
7.6.4 在生物反应池有效水深一半处宜设置放水管。
7.6.5 廊道式生物反应池的池宽和有效水深之比宜采用1:1~2:1。有效水深应结合流程设计、地质条件、供氧设施类型和选用风机压力等因素确定,可采用4.0m~6.0m。当条件许可时,水深尚可加大。
7.6.6 生物反应池中的好氧区(池),采用鼓风曝气器时,处理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不宜小于3m³。当好氧区采用机械曝气器时,混合全池污水所需功率不宜小于25W/m³;氧化沟所需功率不宜小于15W/m³。缺氧区(池)、厌氧区(池)应采用机械搅拌,混合功率宜采用2W/m³~8W/m³。机械搅拌器布置的间距、位置,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。
7.6.7 生物反应池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冬季低水温对去除碳源污染物、脱氮和除磷的影响,必要时可采取降低负荷、增长泥龄、调整厌氧区(池)、缺氧区(池)、好氧区(池)水力停留时间和保温或增温等措施。
7.6.8 污水、回流污泥进入生物反应池的厌氧区(池)、缺氧区(池)时,宜采用淹没入流方式。
Ⅱ 传统活性污泥法 7.6.9 去除碳源污染物的生物反应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可按表7.6.9的规定取值。
7.6.10 当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时,生物反应池的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:
1 按污泥负荷计算:
2 按污泥龄计算:
式中:V——生物反应池的容积(m³);
Q——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(m³/d);
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(当去除率大于90%时可不计入);
L s——生物反应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[kgBOD 5/(kgMLSS·d)]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Y——污泥产率系数(kgVSS/kgBOD 5)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,无试验资料时,可取0.4~0.8;
θ C——设计污泥龄(d),其数值为3~15;
X V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VSS/L);
K d——衰减系数( d -1),20℃的数值为0.040~0.075。
7.6.11 衰减系数K d值应以当地冬季和夏季的污水温度进行修正,并应按下式计算:
式中:K
dT——T℃时的衰减系数(
d
-1);
K d20——20℃时的衰减系数( d -1);
θ T——温度系数,采用1.02~1.06;
T——设计温度(℃)。
7.6.12 生物反应池的始端可设缺氧或厌氧选择区(池),水力停留时间宜采用0.5h~1.0h。
7.6.13 阶段曝气生物反应池宜采取在生物反应池始端1/2~3/4的总长度内设置多个进水口。
7.6.14 吸附再生生物反应池的吸附区和再生区可在一个反应池内,也可分别由两个反应池组成,并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吸附区的容积,不应小于生物反应池总容积的1/4,吸附区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0.5h;
2 当吸附区和再生区在一个反应池内时,沿生物反应池长度方向应设置多个进水口;进水口的位置应适应吸附区和再生区不同容积比例的需要;进水口的尺寸应按通过全部流量计算。
7.6.15 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。合建式生物反应池的设计,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生物反应池宜采用圆形,曝气区的有效容积应包括导流区部分;
2 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宜为0.5m³/(m²·h)~1.0m³/(m²·h)。
Ⅲ 厌氧/缺氧/好氧法(AAO或A 2O法) 7.6.16 当以脱氮除磷为主时,应采用厌氧/缺氧/好氧法(AAO或A
2O法)的水处理工艺,并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脱氮时,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凯氏氮之比宜大于4;
2 除磷时,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之比宜大于17;
3 同时脱氮、除磷时,宜同时满足前两款的要求;
4 好氧区(池)剩余总碱度宜大于70mg/L(以CaCO 3计),当进水碱度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,应采取增加碱度的措施。
7.6.17 当仅需脱氮时,宜采用缺氧/好氧法(A NO法),并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生物反应池中好氧区(池)的容积,采用污泥负荷或污泥龄计算时,可按本标准第7.6.10条所列公式计算,其中反应池中缺氧区(池)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2h~10h;
2 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采用硝化、反硝化动力学计算时,可按下列公式计算:
1)缺氧区(池)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:
式中:V
n——缺氧区(池)容积(m³);
Q——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(m³/d);
N k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浓度(mg/L);
N t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总氮浓度(mg/L);
△X v——排出生物反应池系统的微生物量(kgMLVSS/d);
K de——脱氮速率[kgNO 3-N/(kgMLSS·d)]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当无试验资料时,20℃的K de值可采用(0.03~0.06)[kgNO 3-N/(kgMLSS·d)],并按本标准公式(7.6.17-2)进行温度修正;
K de(T)、K de(20)一一分别为T℃和20℃时的脱氮速率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T——设计温度(℃);
Y——污泥产率系数(kgVSS/kgBOD 5)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。无试验资料时,可取0.3~0.6;
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。
2)好氧区(池)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:
式中:V
o——好氧区(池)容积(m³);
Q——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(m³/d);
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θ co——好氧区(池)设计污泥龄(d);
Y t——污泥总产率系数(kgMLSS/kgBOD 5)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无试验资料时,系统有初次沉淀池时宜取0.3~0.6,无初次沉淀池时宜取0.8~1.2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F——安全系数,宜为1.5~3.0;
μ——硝化细菌比生长速率(d -1);
Na——生物反应池中氨氮浓度(mg/L);
Kn——硝化作用中氮的半速率常数(mg/L);
T——设计温度(℃);
0.47——15℃时,硝化细菌最大比生长速率(d -1)。
3)混合液回流量可按下式计算:
式中:Q
Ri——混合液回流量(m³/d),混合液回流比不宜大于400%;
V n——缺氧区(池)容积(m³);
K de——脱氮速率[kgNO 3-N/(kgMLSS·d)]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无试验资料时,20℃的K de值可采用(0.03~0.06)[kgN/(kgNO 3-N/(kgMLSS·d)],并按本标准公式(7.6.17-2)进行温度修正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N t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浓度(mg/L);
N k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浓度(mg/L);
Q R——回流污泥量(m³/d)。
3 缺氧/好氧法(A NO法)生物脱氮的主要设计参数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当无试验资料时,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7.6.17的规定取值。
7.6.2 当采用鼓风曝气时,生物反应池的设备操作平台宜高出设计水面0.5m~1.0m;当采用机械曝气时,生物反应池的设备操作平台宜高出设计水面0.8m~1.2m。
7.6.3 污水中含有大量产生泡沫的表面活性剂时,应有除泡沫措施。
7.6.4 在生物反应池有效水深一半处宜设置放水管。
7.6.5 廊道式生物反应池的池宽和有效水深之比宜采用1:1~2:1。有效水深应结合流程设计、地质条件、供氧设施类型和选用风机压力等因素确定,可采用4.0m~6.0m。当条件许可时,水深尚可加大。
7.6.6 生物反应池中的好氧区(池),采用鼓风曝气器时,处理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不宜小于3m³。当好氧区采用机械曝气器时,混合全池污水所需功率不宜小于25W/m³;氧化沟所需功率不宜小于15W/m³。缺氧区(池)、厌氧区(池)应采用机械搅拌,混合功率宜采用2W/m³~8W/m³。机械搅拌器布置的间距、位置,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。
7.6.7 生物反应池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冬季低水温对去除碳源污染物、脱氮和除磷的影响,必要时可采取降低负荷、增长泥龄、调整厌氧区(池)、缺氧区(池)、好氧区(池)水力停留时间和保温或增温等措施。
7.6.8 污水、回流污泥进入生物反应池的厌氧区(池)、缺氧区(池)时,宜采用淹没入流方式。
Ⅱ 传统活性污泥法

1 按污泥负荷计算:


Q——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(m³/d);
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(当去除率大于90%时可不计入);
L s——生物反应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[kgBOD 5/(kgMLSS·d)]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Y——污泥产率系数(kgVSS/kgBOD 5)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,无试验资料时,可取0.4~0.8;
θ C——设计污泥龄(d),其数值为3~15;
X V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VSS/L);
K d——衰减系数( d -1),20℃的数值为0.040~0.075。
7.6.11 衰减系数K d值应以当地冬季和夏季的污水温度进行修正,并应按下式计算:

K d20——20℃时的衰减系数( d -1);
θ T——温度系数,采用1.02~1.06;
T——设计温度(℃)。
7.6.12 生物反应池的始端可设缺氧或厌氧选择区(池),水力停留时间宜采用0.5h~1.0h。
7.6.13 阶段曝气生物反应池宜采取在生物反应池始端1/2~3/4的总长度内设置多个进水口。
7.6.14 吸附再生生物反应池的吸附区和再生区可在一个反应池内,也可分别由两个反应池组成,并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吸附区的容积,不应小于生物反应池总容积的1/4,吸附区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0.5h;
2 当吸附区和再生区在一个反应池内时,沿生物反应池长度方向应设置多个进水口;进水口的位置应适应吸附区和再生区不同容积比例的需要;进水口的尺寸应按通过全部流量计算。
7.6.15 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。合建式生物反应池的设计,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生物反应池宜采用圆形,曝气区的有效容积应包括导流区部分;
2 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宜为0.5m³/(m²·h)~1.0m³/(m²·h)。
Ⅲ 厌氧/缺氧/好氧法(AAO或A 2O法)
1 脱氮时,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凯氏氮之比宜大于4;
2 除磷时,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之比宜大于17;
3 同时脱氮、除磷时,宜同时满足前两款的要求;
4 好氧区(池)剩余总碱度宜大于70mg/L(以CaCO 3计),当进水碱度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,应采取增加碱度的措施。
7.6.17 当仅需脱氮时,宜采用缺氧/好氧法(A NO法),并应符合下列规定:
1 生物反应池中好氧区(池)的容积,采用污泥负荷或污泥龄计算时,可按本标准第7.6.10条所列公式计算,其中反应池中缺氧区(池)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2h~10h;
2 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采用硝化、反硝化动力学计算时,可按下列公式计算:
1)缺氧区(池)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:

Q——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(m³/d);
N k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浓度(mg/L);
N t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总氮浓度(mg/L);
△X v——排出生物反应池系统的微生物量(kgMLVSS/d);
K de——脱氮速率[kgNO 3-N/(kgMLSS·d)]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当无试验资料时,20℃的K de值可采用(0.03~0.06)[kgNO 3-N/(kgMLSS·d)],并按本标准公式(7.6.17-2)进行温度修正;
K de(T)、K de(20)一一分别为T℃和20℃时的脱氮速率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T——设计温度(℃);
Y——污泥产率系数(kgVSS/kgBOD 5)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。无试验资料时,可取0.3~0.6;
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。
2)好氧区(池)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:

Q——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(m³/d);
S o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S 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(mg/L);
θ co——好氧区(池)设计污泥龄(d);
Y t——污泥总产率系数(kgMLSS/kgBOD 5)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无试验资料时,系统有初次沉淀池时宜取0.3~0.6,无初次沉淀池时宜取0.8~1.2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F——安全系数,宜为1.5~3.0;
μ——硝化细菌比生长速率(d -1);
Na——生物反应池中氨氮浓度(mg/L);
Kn——硝化作用中氮的半速率常数(mg/L);
T——设计温度(℃);
0.47——15℃时,硝化细菌最大比生长速率(d -1)。
3)混合液回流量可按下式计算:

V n——缺氧区(池)容积(m³);
K de——脱氮速率[kgNO 3-N/(kgMLSS·d)]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无试验资料时,20℃的K de值可采用(0.03~0.06)[kgN/(kgNO 3-N/(kgMLSS·d)],并按本标准公式(7.6.17-2)进行温度修正;
X——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(gMLSS/L);
N t——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浓度(mg/L);
N ke——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浓度(mg/L);
Q R——回流污泥量(m³/d)。
3 缺氧/好氧法(A NO法)生物脱氮的主要设计参数,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;当无试验资料时,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7.6.17的规定取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