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主要任务
( 一)科学规划空间布局
加强对全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统筹规划,分类建设与各层 级城市规模和功能作用相协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。体育服务综合体 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、体育发展规划等,加强体育服务综合体与各 专项规划的衔接,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有机纳入城市更新进 程。
( 二 )明确建设运营标准
编制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参考标准,明确体育服务综合体的载 体类型、空间规模、功能业态、公共服务等各项内容,加强对全省 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技术指导服务。完善体育服务综合体服务规 范和标准,健全安全、合同、资产等管理制度,确保安全有序运营。 引导体育服务综合体构建内容服务商体系,探索实行体育健身、安 全教育、素质培养、用品销售等标准化服务供给。
( 三)分类有序开展建设
支持规划建设体育场馆型(包含体育中心)、商业空间载体型、户外运动基地型(包含体育旅游景区)三种功能类型的体育服务综 合体。针对不同功能类型的体育服务综合体,进行差异化的功能引 导(具体建设类型与标准可参考附件)。体育场馆型一般依托大型 体育场馆、体育中心、全民健身中心等主要空间载体,改建盘活存 量资源,以满足周边居民体育健身需求为主要目的,兼顾公益性和 经营性,同时具备商业配套等功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。商业空间载 体型一般位于商业区或公共活动区,依托城市商业综合体或通过改 造老旧商业设施,以体育运动为商业空间的主题元素,具备显著的 体育特色,并兼有休闲、娱乐、文化、餐饮、健康等元素。户外运 动基地型一般位于户外休闲活动场所或体育旅游景区,以满足居民 户外休闲需要为导向,突出我省“户外运动天堂”的特色定位,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,建造各类集多种功能的场地设施及营地设施。
( 四)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
鼓励市地、县(市、区)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推动社会 资本投资建设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内健身场地设施向社会提供免费 或低收费开放服务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服务综合体投资、建设 和运营。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,完善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。 支持管理规范、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通过品牌输出、管理输 出、资本输出等形式,提升专业化、规模化运营能力。
( 五)提升运营服务效能
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要统筹规划业态结构、服务项目和商业模 式,合理选择入驻企业,引导经济实力强、运作水平高、开发经验足的开发主体进入体育服务综合体开发市场,吸引具有业态特色、 品牌优势的专业化运营商,确保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建成后高效健 康运营。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,为实现场景精准营销、推动场景虚 实融合、改善场景服务体验、增强场景吸引力等提供完善数据与先 进技术的支撑,完善基于大数据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相关策略定位、 活动策划、内容传播等服务,全面实现引流、转化、复购等环节的 效率提升。
( 六)创新数字管理模式
积极推进一批体育服务综合体基础设施的智慧化迭代升级。依 托“新基建”建设带来的技术红利,积极与相关部门开展长期合作, 以共建互助的方式,加强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。开展 与相关技术公司的深度合作,结合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实际需要和行 业特征,依托大数据辅助决策和可视化分析手段,构建集移动窗 口、 信息发布、空间运营、健康档案、安全监管、物业管理等于一体的 智慧管理模式。
( 七)加速多元业态集聚
充分发挥体育服务综合体吸引投资、推动发展的平台作用和改 善环境、提升形象的窗口作用,推动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,大力发 展竞赛表演、健身休闲、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,积极拓展体育 与不同行业的融合,推动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引流点的体育服务综合 体多元集聚发展。鼓励通过承办高级别体育赛事吸引集聚人流、物 流、信息流,形成以赛引流、关联业态承接的消费循环。引导运营 水平高、品牌影响大的体育健身、培训等体育企业入驻体育服务综合体,完善配套服务,提高综合服务能力。
( 八)构建虚实融合空间
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与数字经济有效融合,催生一批科技含量 高、参与互动感强的运动新场景和消费新空间。依托以 AR、VR 等 为代表的数字技术,针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,以及具有较强 消费带动力的时尚运动项目,创新构造虚拟运动场景,革新运动体 验。通过先进技术,精准描摹消费者画像,打造以体为主、以参与 者体验为核心的多元社交场景,构建线上体育服务综合体生态社 区,提供定制化体育产品和服务。
(九)打造体绿融合新典范
充分践行“体绿融合”的理念,注重与大自然场景的深度融合, 打造 “体绿融合” 的新典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运动绿色空间。 鼓励使用绿色建筑方式和绿色建筑材料,集约高效利用场馆资源和 城市空间,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低碳化、绿色化发展。要充分结合 当地自然资源优势,积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合 理利用森林、湖泊、山地、航空等资源禀赋优势,因地制宜开发和 引入环境友好的户外运动项目,打造户外运动基地的绿色产业链 条。